当前位置:林则徐纪念馆 -> 展览 -> 馆藏精品
分享到:
清·林则徐“大乐正教崇四術,太史公言成一家”联
发布时间:2020-03-05浏览量:

我们欣赏文物时,要思考一个问题,应该如何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文物要打动人心,归根到底就是靠人文的故事、意志和精神。每一件文物都有一个历经风雨的动人故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

林则徐纪念馆收藏一楹联,由林则徐手书七言楹联赠魏敬中的临摹雕刻的添金剔地阳文硬木文物,规格为:27×119×2.3厘米,表层阳刻的字样有:“大乐正教崇四術,太史公言成一家。”上款“和斋大兄大人正之”,下署“少穆弟林则徐”。此楹联纸本的原件现收藏于福建博物院。

上联“大乐正教崇四術”。据清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十三《王制第五》曰:乐正,乐官之长,掌国子之教。大乐正之官论造士之中最秀异者。崇,高也。高尚其术,以作教也。“四術”《诗》《书》《礼》《乐》以造士。顺此四术,而教以成是士也。又据《尸子·治天下》曰:“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就是说:治理天下,选人、用人做事,要选择忠诚、热爱、心气大度的无私能人。

下联“太史公言成一家”,是司马迁对自己的纪传体通史——《史记》概括为“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之言”,来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并对社会政治的某些思想。司马迁的《史记》,鲁迅先生概括为:“通古今之变,整天下之论,成一家之言。”林则徐借用司马迁的句子手书赠魏敬中,说明林则徐对魏敬中主纂《福建通志》时,忠于职守、勤于笔耕、剖析疑义、考证辨伪、敢于定夺的胆识、史识、学问的钦佩。

为何周宁籍的魏敬中在林则徐的心目中竟有“太史公”的美誉。究其原由是:陈寿祺主纂的《福建通志》,由于通志馆内陈、梁两派因某些人物的立传问题纷争不止,多年没有定论,无法付印。陈寿祺病故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闽浙总督程祖洛聘任辞掉京官回福州的魏敬中为《福建通志》总纂。魏敬中接任总纂后,该志稿仍处于两派纷争之间。第二年,魏敬中又兼任福州凤池书院山长,在这种艰难情况下,他边执教讲席,边纂修志稿,每天都是五更即起,伏案笔耕,整理残篇,核实资料,秉笔直书,重加删改,直至深夜,经过4年努力,终于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完成了《福建通志》的总纂。魏敬中重纂的《福建通志》内容翔实、观点鲜明、体例完备。他根据史实在儒林传中补入曾先后任福州鳌峰书院山长,在儒林颇有建树的郑光策与陈寿祺两位历史人物,剔除林一桂等3人,并复立道学传,删繁就简山川志,把经籍由16册浓缩为6册;全书由原稿400卷凝炼为278卷。林则徐看过魏敬中重纂过的《福建通志》,对于魏敬中忠于职守、勤于笔耕、剖析疑义、考证辨伪、敢于定夺的史识、胆识甚为钦佩,于是就有了那副称魏敬中为“太史公”的对联。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人。他认为:志书不只是收罗旧事而广见闻,它的目的是为人民兴利除弊,提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从过去的情况中,取得各种经验教训,能从事件比较和发展中,更好地理解现在,作为改革的依据。因而,他为地方官时,把志书作为为官的必读书,讲求经世之学,懂得做地方官必须了解民情,才能有所作为。

说来十分有趣,林则徐和魏敬中是同时代的人,而且,他们在年少及科举的经历有着惊人相似之处。据《周宁县志》记载:魏敬中,又名建中,字治原,号和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生于周宁县樟源村(清代属宁德县)。魏敬中比林则徐大七岁。林则徐早年家境贫寒,幼年天资聪慧,四岁就跟父亲上私塾,十四岁于嘉庆三年(1798)中秀才,之后,历时6年考中举人,三次进京才考中进士,殿试二甲第名,之后选为庶吉士,授编修。林则徐的科举之路也算是屡败屡战,入仕后以做文字工作开始,后来他在地方为官30多年,从一名地方小官做起,直到升任总督大员、钦差大臣;终其一生,勤政务实、兴利除弊、清廉自律、爱国为民,被誉为“林青天”。尤其是他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领导的“虎门销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

年少的魏敬中,可以说比少年时的林则徐更为聪慧。据《闽县乡土志》记载:魏敬中“幼即颖异嗜学。年数岁从父读,稍倦,父督之。请书“天”字以自警。谓《易》言,君子自强不息,欲为君子,似宜法天行健。识者知为伟器”。魏敬中幼年聪明好学,5岁入塾启蒙。11岁就能写文章;博览经史典籍,立志远大,文章写的很有才华。当时,福安名士郑英山发现了魏敬中的才气,把他留在家中读书。福宁知府秋涛先生也很器重他的才情,经常邀请他入府与他一齐吃饭,谈文章。这位“神童”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成长起来的,年纪轻轻就考中举人,嘉庆六年(1801),23岁便考选拔贡,为本科乡试经魁。但之后考进士之途却十分坎坷,接连七次赴京应试不中,长达21载,直到44岁嘉庆二十四年1819才考中进士,殿试获二甲第六名,授职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任国史馆总纂。

如果说:九折不回的瀑布汇入江河,最终融入了大海的宽广与厚重,那么魏敬中七败七战的经历也造就了他一生治学严谨、学富九车的文化功底。他出仕后,为史官忠于职守,勤于笔耕,敢于直笔,以文载道;更难得的是,他从不钻营名位利禄;也正是这个原因,林则徐在书赠魏敬中的对联中写道:“大乐正教崇四术太史公言成一家”足已见得他在林则徐心目中的地位。看来深厚的学问功底是靠一生的勤勉造就的,秉笔直书、刚正不阿的性格是靠吸取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养成,而这份良好的素养留与后人的便是古风国粹、深厚的人文底蕴。

 

撰稿:林念轩

林则徐纪念馆版权所有 © 2019 林则徐纪念馆    闽ICP备13007429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469号       访问总量:256911    今日数量:0